同在蓝天下,共享大地蓝

用匠心打造精品,重构丝绸之美,织造经典丝绸,缔造美学生活。

走进大地蓝

为什么蚕丝被一年四季能使用?当您使用它时会明白

发布者:ddljf8898 发布时间:2021/7/8 9:05:53 阅读:121次 【字体:

点击新窗口打开大图 点击新窗口打开大图

"夏季盖蚕丝被不热吗?"

"天气冷了才盖蚕丝被的吧?"

……

小伙伴们,

不要等到天气寒冷才舍得把蚕丝被拿出来用。

蚕丝被只适合在冬天使用其实是一个误区。

蚕丝被有其独特的优越性,

其中的特性是透气和恒温。

天冷时能降低热传导率,

保暖性胜过皮、棉,

天热时能排出多余热量,

使被内温度保持舒适。

所以说,蚕丝被适合春夏秋冬使用。

 点击新窗口打开大图

良好的吸湿和透气性

 蚕丝纤维里有无数个小孔。蚕丝上的这些小孔会让你在睡眠时远离闷热,高湿,具有很好的透气性,在潮湿的环境中,干燥的蚕丝可以吸收潮气,吸收人体排出的汗水和新陈代谢物,带走人体的热量,保持皮肤清洁,避免细菌在人体皮肤上滋生;

 

而在干燥的环境中,吸收了汗水的蚕丝又能放湿、排汗,非常的透气,所以蚕丝被给人干燥滑爽、舒适凉快的感觉。

点击新窗口打开大图 

根据室温选择适合的重量

使用时,应根据季节的不同和使用环境的差异,选择适当重量的蚕丝被。蚕丝被通常有夏凉被、春秋被、冬被三种重量,合理选择重量,可以获得良好的睡眠环境。从而获得好的睡眠状态。

夏季使用的蚕丝被一般都比较薄,俗称空调蚕丝被。按照我们正常被子的尺寸,蚕丝的重量在500-1000克,就可以预防在空调房冷而受寒。

点击新窗口打开大图 

根据室温选择适合的重量

 点击新窗口打开大图

使用时,应根据季节的不同和使用环境的差异,选择适当重量的蚕丝被。蚕丝被通常有夏凉被、春秋被、冬被三种重量,合理选择重量,可以获得良好的睡眠环境。从而获得好的睡眠状态。

夏季使用的蚕丝被一般都比较薄,俗称空调蚕丝被。按照我们正常被子的尺寸,蚕丝的重量在500-1000克,就可以预防在空调房冷而受寒。

 点击新窗口打开大图

蚕丝被的功效好处

 

1、绿色:蚕宝宝是非常娇嫩的,一点点化学药剂都有可能危害到它的性命,所以蚕宝宝的养殖很有讲究,吃的桑叶一定时间内不能使用任何农药,而且蚕室周围不能摆放或者使用蚊香、杀虫剂等。因此蚕丝被是纯天然的绿色产品。

2、舒适:蚕丝中约97%的成分是纯天然动物蛋白,跟人体皮肤接近,因此有很好的亲肤性。蚕丝纤维集轻、柔、细、长于一身,被业界称为“纤维皇后”,因此蚕丝被又有“人体第二肌肤”的美誉,能有效呵护女性和婴儿的肌肤。

3、保健:蚕丝的吸水性是棉的1.5倍,能自动调节被内的湿度,当人体皮肤干燥时,蚕丝中的水分会补充进来,当被内比较潮湿时,蚕丝能很快地吸收并散发。因此蚕丝被对于皮肤干燥、风湿病以及关节炎等人群有一定的保健作用。

4、保暖:俗话说“一斤丝三斤棉”,就是说一斤蚕丝的保暖性抵得上三斤棉花,虽然是夸张了点,但是蚕丝内部约38%是空心的,能起到很好的保温效果,因此精炼的桑蚕丝冬季一般单人3~4斤,双人4-6斤就足够了,不需要很厚。

5、贴身:被子的填充物越细越柔滑就越贴身,市场上的所谓七孔、九孔纤维被其实是孔越多纤维越粗糙,结果导致不贴身,需要再压个毛毯。而桑蚕丝又细长又柔滑,做成的蚕丝被非常贴身,可以减少冬季睡觉时翻身露肩的情况。

6、透气:由于蚕丝被有很好的吸湿排湿性,当被内温度过高导致人体汗气增多时,蚕丝会很快地吸收并散发汗气,水汽化会带走热量,从而降低被内的温度。因此蚕丝被使用时不会感到闷,可以有效减少儿童晚上蹬被的不良习惯。

 

 点击新窗口打开大图

7、干净:化学纤维和羊毛等材质的被子摩擦时容易产生静电,静电会吸附细小的灰尘和皮屑,久而久之被子内部就很脏。而蚕丝蛋白是电的不良导体,因此不容易产生静电,这样被子就算是使用10年以后里面的蚕丝也是很干净的。

8、耐用:蚕丝的韧性跟同等粗细的钢丝略同,其拉伸力非常之好,而且双宫茧做的被胎中蚕丝纵横交错,因此蚕丝被不易破损。

纯蚕丝97%以上由动物蛋白所组成,含有人体必需的18种氨基酸。其中,丝氨酸有滋养皮肤、防止皮肤老化等作用,可清洁保健皮肤、增加皮肤细胞活力。蚕丝被不仅轻柔保暖,贴身耐用,而且能防御有害气体和细菌的侵入,增强体表细胞的活力,对关节炎、哮喘等病人也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。

点击新窗口打开大图 

(这就是小编为什么说小孩从小就能盖蚕丝被的原因)

   讲这么多蚕丝被的功效好处,大家不要再怀疑蚕丝被什么时候最合适使用它。其实蚕丝被是一年四季都可以使用,一床蚕丝子母被就可解决,春秋季盖母被,夏季盖子被,冬季子母叠加就行了。小编朋友圈里家人们可以放心使用了吧。(心里暗想蚕丝被太好了太贵了,有点舍不得频繁使用嘿嘿嘿!)

 

 

 

 点击新窗口打开大图

 点击新窗口打开大图

 

 

打印本页 || 关闭窗口